武汉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武汉大学

[切换城市]
武汉站> 武汉教育>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英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简称:“地大”,“CUG”,“中国地质大学” 所在地:武汉 院校代码:10491 类型:理科类/文科类/理工类/工科类/211/研/考研院校

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直属院校研究生院校自主招生卓越计划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简称地大,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体,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和“卓越计划”。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七校联合办学”重要成员,被誉为“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 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地学系以及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校的地质、工程等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于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时期外迁。1975年整体迁至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年,进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协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作为是世界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领域重要的科研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地大在国际地质学界日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满足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创建时间
1952年
学历
本科
隶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硕士点
120个
博士点
39个
校训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院士
11人
学生人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4152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7817人、硕士研究生3464人、专业学位研究生2755人,博士研究生1037人,各类留学生473人。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郝翔;校长:王焰新;党委副书记:朱勤文;党委副书记:傅安洲;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成金华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唐辉明副;校长:赖旭龙副;校长:郝芳副;校长:王华副;校长:万清祥;(时期、院校长、上任时间、卸任时间)北京地质学院:刘型(1952年-1958年);高元贵(1958年-1976年-1972年起,高元贵担任湖北地质学院革委会主任:湖北地质学院:王焕(1976年-1980年);武汉地质学院:王鸿祯(1980年-1983年);赵鹏大(1983年-1988年);赵鹏大(1994年-2005
  • 重点实验室

1、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整合中国地质大学原有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相关优质资源基础上,依托地质学和资源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组建的,于2004年9月申请并通过了科技部实验室建设立项,2005年1月通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并正式进入建设期。同年5月,实验室接受了国家科技部组织对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良好实验室成绩。2008年1月通过了实验室建设期验收。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教授,实验室主任为长江学者成秋明教授。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国家地球科学研究基地,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部署和规划、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保障战略矿产资源持续供应,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科学咨询是实验室的总体建设目标。实验室在开展以下五项主要研究内容:1、深部过程与成矿背景;2、浅表层系统与资源效应;3、复杂成矿系统;4、矿产资源勘查与定量评价;5、探测、测试、信息、模拟技术。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建设期重要研究的两大关键科学问题:“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成矿复杂系统与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形成了由院士为学术顾问,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为学术带头人的国家创新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在实验室全体人员共同积极努力下,以华北克拉通、西南三江、青藏高原等为研究基地,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实验室“壳幔交换与成矿背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在大陆岩石圈深部再循环与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演化的研究内容具有国际前沿性。建设期间开展了大陆岩石圈物质组成、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演化研究,为成矿物质的大尺度聚散规律和成矿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特别是在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及其周边造山带的作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岩石圈减薄及其构造-岩浆-成矿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该群体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实验室“重大地质突变与环境”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重点开展了地壳表层系统、层圈相互作用、盆山体系演化、构造与岩浆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提出并确认了突变事件的多阶段性;(2)滇西地区新生代伸展构造与后碰撞构造演化;(3)盆山关系及其构造动力学;(4)中生代地壳伸展跨塌过程中不同层次变形行为研究。该群体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实验室“复杂系统与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教育部团队在国家973等项目资助下,通过开展地质成矿理论、非线性-复杂性理论、地球探测与空间信息技术交叉研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斑岩铜钼矿矿床成因、金矿矿集区地球动力学背景与成矿规律等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非线性矿产资源预测和评价新理论、新方法技术。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全国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预测、深部矿产资源(包括危机矿山)预测实践并在胶东地区、西南三江、青藏高原等地区取得了显著找矿成效。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公认,国际上推进了包括多重分形在内的非线性理论在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建立了有效的矿产资源预测方法体系,成秋明教授2008年获得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最高终身奖-克伦宾奖章。
     本实验室由50名中青年固定研究人员和60名流动人员组成。建设期内新增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2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使得实验室现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位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年学者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实验室研究人员积极承担国际学术组织、学术期刊编委和学术会议组织等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国际学会副主席2人。培养的研究生已有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自2005年以来,实验室审批了五批开放课题,聚集了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室工作。实验室积极举办国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交流和合作,如第8届国际矿床地质大会和第12届国际数学地质大会等均首次在我国举行。
2、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生物学是在21世纪三大热点学科——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致力于从地质时空尺度重新审视生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探索地球表层系统的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
围绕地球生物学的这一科学核心,依据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事件和过程的时间分辨率(106~104年,104~102年,102~100年),实验室形成了重大地质突变期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新生代以来环境事件的生态响应与反馈、当代人类活动的地质过程与生物―环境效应等三个相关联的科学研究方向。按照“以古示今”的原则,研究地质过程与当代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构建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关系的前沿研究领域开展科学探索,以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并为应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恶化和生物危机等重大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定位: 实验室以地质过程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为核心研究内容,侧重地质微生物和水环境;定位于基础研究,并适度向应用基础研究延伸。
学术积淀:依托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在国内地球生物学中的生物地质和地质微生物研究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承担多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计划和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在Nature, Science, PNAS, Geology, EPSL, ES&T等自然科学和地学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已经在地球生物学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人才资源:院士1人、“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和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等。
关键科学问题:以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为关键科学问题。以地质微生物及其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线,集中优势力量,力图近期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1)以地史重大生物与环境事件为主要对象,探索地史时期生命―环境过程和作用机制;(2)以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事件为主要对象,探索气候事件与生态变化间的激励和反馈;(3)以工业革命以来异常生物和环境事件为主要对象,探索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岩―生相互作用及其地质环境效应。
 实验室将发挥中国地质大学以地球科学为核心的学科格局、扎实雄厚的研究基础、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开放流动的科研环境、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紧紧围绕地球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将其建设成为开放流动的国家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成为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的科学研究中心,对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
实验室名称
类 别
负责人
成立时间
依托单位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重点研究实验室
国土资源部重点
胡光道
1994
资源学院
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吴信才
2000
信息工程学院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科技部
王焰新
2005
应用空间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唐辉明
2006
工程学院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侯书恩
2007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
姚书振
2007
资源学院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
唐辉明
2008
工程学院、地空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中心
国土资源部
杨力行
2012
公共管理学院
实验室名称
类 别
负责人
成立时间
依托单位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成金华
2002
经济管理学院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
湖北省重点
姚书振
2003
资源学院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中心
冯 岩
2006
环境学院
湖北省光谱与成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工程中心
曾立波(武大)
2006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湖北省湖泊湿地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重点
李伟(植物所)
2008
环境学院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省教育厅
郝 翔
 2010
艺术与传媒学院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
丁振国
 2011
高等教育研究所
  • 评论

  • 7320092
  • 2017-12-21
学校印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上的一所大学,位于光谷商业中心旁边,是211院校,985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走出来很多优秀的学生,前国家总理温家宝老先生便是这里的校友。
专业评价: 简称地大,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体,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新兴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和“卓越计划”。是“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七校联合办学”重要成员,被誉为“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
  • 7359997
  • 2018-01-26
学校印象: 很不错的学校,学风很好,学习氛围也很不错,学生综合素质挺高的。做研究导师都挺负责的,专业知识过硬,经常会有一些国内外大牛搞的学术报告,学术交流活动也很多。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也挺厉害!点赞!
专业评价: 材料类专业作为地大不算太突出的专业,矿物材料相关的还可以。程寒松老师的氢能源团队,这几年也做的非常好。团队带的研究生也经常有国外交换学习的机会。锂电池材料研究的也不错!
  • 2484110
  • 2017-12-13
学校印象: 我觉得学校的优点是处于北京海淀区五道口,各种资源也比较丰富,其次是211院校,找工作相对有优势。劣势是由于是工科院校,所以相比综合性学校,综合实力不强
专业评价: 作为工科学校的会计专业,一开始可能会受歧视。但是地大的实力还是可以的,老师们也很负责,师兄师姐们找工作时遇到央财人大的,也并不会觉得自己特别差。学校是一个平台,有平台后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招生办公室
  • 电话:
    %u0030%u0032%u0037-%u0036%u0037%u0038%u0034%u0038%u0035%u0037%u00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近餐厅
呷哺呷哺(地质大学店) 沙县特色营养小吃(南望山西路店) 佳宜餐厅 阿庆嫂粥铺 Good bar好吧 新天地美食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近酒店
金地源宾馆 武汉地大公寓 易佰连锁旅店(武汉光谷地质大学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近小区
中建大厦(华科大西路) 地大珠宝大楼 邮科院社区 湖北省气象局桃园小区 南望山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近地标
懒猫网咖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