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武汉大学

[切换城市]
武汉站> 武汉教育> 武汉大学> 湖北大学信息

湖北大学

英文名:Hubei University 简称:“湖大”,“HUBU” 所在地:武汉 院校代码:10512 类型:综合类

省部共建大学2011计划国家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
  • 湖北大学师资怎么样, 湖北大学师资好不好

(据官网2015年6月显示)湖北大学有专任教师1140人,博士化比例超过50%。其中,双聘院士3人,国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4人。正、副教授近70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969人。有省属高校唯一的人文社科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楚天学者”51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百人计划”7人、“新世纪人才工程”17人、“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5人,7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特殊津贴。8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团队
负责人
物理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顾豪爽
旅游规划与开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马勇
双聘院士(3人)
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宋大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聘院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人)
江 畅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
吴传喜、陈 勇、陈正国、马 勇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周积明、吴传喜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
刘俊松
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
马勇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3人)
第一层次:周积明、王浩、何云斌第二层次:王红玲、王世敏、江畅、顾豪爽、蒋 涛、刘合国、马立新、杨昌平、周 斌、王贤保
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6人)
何云斌、刘俊松、李代芹、吴水林、朱 斌、夏清华

  • 冯军
  • 冯 军 男,1961年7月生,祖籍浙江省诸暨市。获理学学士、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基地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伦理学会科技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并为中国伦理学学会、中国经济伦理学学会、湖北省哲学学会、湖北省伦理学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湖北省自然辩证法学会等常务理事、理事或会员。主要从事伦理学、科技哲学研究。现担任《价值论与伦理学丛书》副主编、《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副主编、《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编委等。  近年来,出版专著《管理价值研究——管理价值观念的现代反思与体系重构》,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湖北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及企业横向委托研究项目等各类课题近20项。其部分成果“西方伦理的科学化倾向述评”获湖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湖北省社科期刊第十届专题优秀论文三等奖、《管理价值研究——管理价值观念的现代反思与体系重构》获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伦理学,尤以应用伦理学中的管理伦理学突出。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传统管理理念必将受到时代的严峻挑战。由此,回到管理哲学、管理伦理学、以至于深入到价值哲学层面的管理价值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管理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基础性工作。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管理必须现代化,而作为管理活动思想基础的管理价值观念首先需要现代化。只有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价值观念及时而又牢固地确立,才能既保证管理现代化能够成为全社会管理活动的自觉行为和规范,又能确保管理现代化的方向不致偏离。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立足于哲学价值论,运用价值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价值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考察、反思批判与重构。近些年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以现代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对人性的研究为切入点,以对中西管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为参照,将中国现代管理价值观念置于当代人文化视野的关照下,努力倡导以人的幸福为管理价值的终极目标,以人的自由为管理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以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管理价值的基本向度,以和谐社会为管理价值的秩序规范,以人的生命情感为管理价值的道德基础,并共同体现为管理价值的个体原则、民主原则、法制原则、市场原则、科技原则、和谐原则和情感原则,从而为其他具体管理活动提供一个基本的价值结构体系与研究平台。
  • 周海春
  • 周海春,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个人履历  1970年9月7日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市。  1990-1994年就读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并获学士学位。  1994-2000年任教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部。  1997-2000年于内蒙古大学马列部攻读硕士研究生并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0-200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  2003-至今,工作于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2010年5月——至今,武汉大学博士后。  任职简历  1990-1994年任内蒙古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实践部、学习部长等职,获优秀学生干部。  1994-1997年兼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部办公室秘书。  2000-2003年任人民大学哲学系2000级博士班班长、党支部书记。  2004年4月—2008年3月任湖北大学哲学系(学院)主任助理、副主任、副院长职务。  2008年3月后,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理事  湖北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哲学年鉴》特约编辑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著作  1、《中国医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与近代伦理思想的演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以德治国论》第六章《家庭伦理与德治》,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副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近代新学的价值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9年卷》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8年卷》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0年卷》副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中国哲学原著导读》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东方哲学史》第三卷《中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东方哲学史》第四卷《中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道之通见:〈庄子·内篇〉哲学注》,长江出版社2011年版。  论文  1、《道德经中“道”的本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2、《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界定》《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3、《对现行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的几点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增刊。  4、《浅释老子的道》《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5、《论孔子的生死关怀》《吉林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教育和人生——孔子教育思想随想》《内蒙古教育学院报》1998年4月25日。  7、《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前沿》1998年第12期。  8、《中西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9、《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旗帜在我心中——当代大学生谈邓小平理论学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论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体系对历史哲学问题的解决》《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1期。  11、《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1期。  1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及其现代转生》《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3、《也谈“和合”文化的现代转生》《重庆师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4、《市场经济中的价值理性与科技理性——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的商贾之学》《中日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5、《中国医德的交互主体性》《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4》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货币和个性之“秤”与性关系中的两性价值》《中国应用伦理学2003-2004》金城出版社2004年版。  17、《生存方式的价值构建》《中国应用伦理学2003-2004》金城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8、《价值选择与人类生存》《哲学研究》2004年10期。  19、《<论语>中“直”的哲学意蕴》《中国哲学史》2005第3期。  20、《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的方法论缺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1、《从个人德性到社会和谐》《哲学动态》2005年第3期。  22、《行祈者》《优雅生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中国哲学史”的概念歧义与中国哲学的未来》《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4期。  24、《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2期。  25、《“学”在<论语>中的逻辑地位——兼论孔子的“学”之哲学伦理学》,《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6、《道德经中的“一”与海德格尔之“同一律”》《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7、《考试的诚信与公平》《湖北招生考试》2006年6月号,下半月。  28、《领导方式和和谐社会》,《学习与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9、《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与中国形而上学伦理学》,《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5期。  30、《逍遥游:一种人生价值论的解读》,《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6期。  31、《从康德和孟子看中西伦理的超越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6期。  32、《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3、《用和谐思维指导湖北文化建设》《湖北和谐文化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5、《“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再议——关于中国哲学经典的解释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6、《良知与圣人——海德格尔与王阳明》《德国哲学》2007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论语>中关于“知”的哲学思想》《人文杂志》2007年第1期。  38、《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伦理学与公共事务》(1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庄子>内篇关于“梦”的哲学逻辑》《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  40、《羞耻、光荣与德性—湖北人的荣辱观》《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  41、《<论语>“学”的哲思》《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2、《“仁”的多元伦理阐释》《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3期。  43、《当代伦理学教育的三个误区》《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二作者。  44、《<论语>关于“学”的哲学伦理学》《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从<论语>中的“己”看孔子的主体性思想》《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  46、《“哲”“学”与中国哲学》《鹅湖杂志》2008年第10期。  47、《“攻乎异端”的方法论局限》《船山学刊》2009年第3期。  48、《自制的疑难与亚里士多德的回应》《南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9、《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湖北“三农”问题》《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9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50、《养生主》的养生之道,《中国道教》2009年第4期。  51、《论语》中的“人”“民”:意义人和事实人,《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2、《从论语中的教学看孔子的形象定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3、《“欲”与“善”:康德和孟子的比较》《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4、《责任和美德:负责的人的两个递进层次》《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0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5、《洒向人间都是爱》《情感十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56、《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论哲学》《西方哲学原著导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57、《政治伦理中的<唐虞之道>》《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58、《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论哲学》《西方哲学原著导读》2010年7月。  59、《洒向人间都是爱》,《情感十讲》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  60、《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的儒学观与近代儒学的基本走势》《<近现代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神研讨会>论文集》2010.10.15。  61、《另一种“辛亥革命”--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回顾与展望》《<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论文集》。  62、《数字化时代哲学教育的反思》2011年高等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研讨会 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12。  63、《王弼<论语释疑>中的“言意之辩”及其意义》《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课题  1、“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的近代实学”,湖北大学国家级项目的前期资助项目,主持课题。2005年6月-2007年9月,项目编号:013-095390.  2、“东方哲学史”之子课题“中国近代哲学史”和“中国现代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2002.6,主持子课题。  3、《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团队项目,第四参加人。  4、《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部分词条的修订工作。  5、《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湖北大学教研项目,编号:2004004校级,2004-2005,第三参加人。  6、《湖北农村环境问题研究》,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基地子课题,主持,2007-2008年。  7、《中国哲学史教材及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0808;013-013389,湖北大学教学项目,2007,6-2009,6.  7、《羞耻、光荣与德性——湖北人的荣辱观》,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业务经费配套项目;08年11月。  8、《良知与圣人——海德格尔与王阳明》,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项目;013-044143.2007年12月-2008年12月。  9、《马克思早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教育厅重点项目,2009d001 060-096132.09,5-2010,5.第二参加人。  10、《中西公正观比较研究》,2010y001,013-096204,0,5万元,2010年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  11、 “《论语》基本范畴的认识论内涵”,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主持课题。2004年11-2006年5月。批准号:2005Z073 013-094140。  12、《为政—<论语>治道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007-2009年。项目编号:2008y093。  13、《论语》与先秦其它文献中的“子曰”思想研究。校杰出项目,013-090269.  14、《论语》哲学;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09JHQ028 013-095495,2009-2011。  15、“子曰”类文献与孔子哲学思想研究,013-090776,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  16、“子曰类文献”与孔子哲学合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一等资助。
  • 陈道德
  • 陈道德,男,1953年10月生。1978年3月考取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考取湖北大学政治系逻辑学专业研究生,1986年7月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湖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符号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逻辑学会副会长。  陈道德教授科研情况  一、获 奖 成 果  05、《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庄子与萨特自由精神之比较》,2011年2月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04、《二十世纪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03、《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及其现代伦理意义》,(《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2007年2月获湖北省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02、《试论卦爻符号的起源及《周易》的意义层面》,2004年4月获中国逻辑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01、行政管理专业商务公关方向教学内容体系的探索与研究,2001年9月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科 研 项 目  国家项目:  02、符号学视野下的先秦名辩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6年  01、20世纪语言逻辑发展状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999年  湖北省项目:  02、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省教育厅,2004年  01、中国符号学思想研究,省教育厅,2006年  其他项目:  04、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研究,湖北大学,2006年  03、逻辑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综合改革和实践,湖北大学,2005年  02、“逻辑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湖北大学,2004年  01、中国符号学思想中的价值取向,湖北大学,2001年  三、著 作  专著:  01、20世纪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   参编:  02、符号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2  0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撰写第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四、论 文 译 文  027、周礼全对格赖斯隐涵理论的发展,《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8期  026、王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四题,《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025、“譬”与因明中的五支作法,《因明》,2009年卷  024、试论儒家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023、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08年卷  022、文明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湖北的重要途径,载《湖北和谐文化建设》论文集,2007年10月  021、“兼爱”与“博爱”,《 职大学报》,2007年第3期  020、汉语逻辑研究的新进展,《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019、精神自由与心灵自由,《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4期  018、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观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武汉交通职业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017、文明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湖北的重要途径,《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016、“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论文集)》,2005年 9月  015、20世纪语言逻辑的发展:世界与中国,《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014、李先锟语言逻辑思想述评,《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013、简论周礼全先生的预设理论,《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012、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011、试论中国价值哲学的地位与特点,《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论文集)》,2002年12月  010、周礼全先生话语意义理论述评,《逻辑、语言与思维(论文集)》,2002年7月  009、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主要依据,《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008、墨辩中有关“名”的理论新探,《逻辑今探(论文集)》,1999年1月  007、一本追寻道德哲学逻辑基础的新著(书评),《现代哲学》,1999年第4期  006、道德哲学的逻辑基础(书评),《光明日报》,1999.11.12  005、“墨家”的交际理论初探,符号学和语言逻辑,《探索与争鸣》增刊,1999年  004、论“譬”,《哲学研究(增刊)》(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0月  003、论<易经>的符号系统,《哲学译丛(增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10月  002、弘扬中华和合文化 建立现代企业文化,《传统道德与企业文化》(论文集),1998年5月  001、先秦诸子对名的认识的再认识,《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 舒红跃
  • 舒红跃,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哲学》副主编。1985年毕业于咸宁学院物理系;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2-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调入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从事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工作。代表性科研成果如下:  著作类:  (1)专著:《技术与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译注:哈奇森《道德哲学体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3)教材:《西方哲学原著导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论文类:  (1)“谁”与“什么”延异中“人”的被发明—斯蒂格勒技术观解读(《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从“意识的意向性”到“身体的意向性”(《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3)技术总是物像化为人造物的技术(《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技术哲学的两次还原(《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  (5)阿伦特的技术哲学:解读与批判(《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7期)  (6)现象学技术哲学及其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期)  (7)面向技术的实事本身(《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期)  (8)伯格曼的技术哲学及其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  (9)技术、政治世界与本真生存(《中国现象学和哲学评论第十辑:现象学与政治哲学》)  (10)人造物、意向性与生活世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3期)  舒红跃教授科研成果情况  一、科 研 项 目  国家项目:  01、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人类生活方式,2008年  湖北省项目:  技术本质的追问研究,省教育厅,2006年  技术、政治与人类生存,省教育厅,2010年  哲学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省教育厅,2010年  其他项目:  09、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培养研究,鄂州欧科物资有限公司,2011年  08、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障碍研究,武汉盛世有限公司,2010年  07、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诚信建设研究,武汉亚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  06、科技奥运:从经济导向到人性化导向,湖北大学,2006年  05、技术与生活世界,湖北大学,2005年  04、企业形象设计研究,湖北普天电池有限公司,2006年  03、武汉中小企业行为规范研究,武汉亚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  02、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武汉亚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  01、房地产开发的两种利益导向:利润与民生,武汉盛世振业地产顾问公司,2009年  二、著 作 译 著  专著:  03、《西方哲学原著导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02、《比照与融通:当代中西价值哲学比较研究》(参编),湖北长江出版社2010年4月  01、《技术与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  译著:  02、《道德与哲学体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  01、《西方哲学原著导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6  三、论 文  29、哲学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11年高等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研讨会(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12  28、阿伦特的技术观:解读与批判,自然辨证法研究,2011年第8期  27、现代技术危机与世界意识,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6、人在“谁”与“什么”的延异中被发明,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5、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方法》,西方哲学原著导读,2010年  24、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西方哲学原著导读,2010年  23、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西方哲学原著导读,2010年  22、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西方哲学原著导读,2010年  21、技术的现象学还原与海德格尔技术观批判,技术与哲学研究,2009年卷  20、技术的现象学还原与海德格尔技术观批判,技术与哲学研究,2009年卷  19、“谁”与“什么”延异中“人”的被发明—斯蒂格勒技术观解读(《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  18、现象学技术哲学及其发展趋势,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期  17、梅洛-宠蒂的身体现象学及其对传统哲学问题的解决,德国哲学,2008年卷  16、技术、政治世界与本质生存,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辑:现象学与政治哲学  15、现象学技术哲学及其发展趋势,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期  14、回归生活世界--克服现代技术的一条有效途径,技术与哲学研究,2006年卷(2008年12月版)  13、论胡塞尔先验哲学中的身体问题,《德国哲学》,2007年卷  12、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伦理观,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1、从“意识的意向性”到“身体的意向性”, 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10、人造物、意向性与生活世界,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3期  09、伊德技术哲学:人—技术—世界的相关性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08、技术总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07、面向技术的实事本身,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期  06、已经在此,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05、技术哲学的两次还原,哲学动态,2005年第3期;(收录《中国哲学年鉴》热点聚焦,2006年卷)  04、伯格曼的技术哲学及其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  03、浅论生产力标准与人的标准,理论月刊,2001年第2期  0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自然辩证法概论,2001年8月  01、霍布斯的《利维坦》与罗尔斯的《正义论》:对比与启示,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 高乐田
  • 高乐田,男,1964年6月28日生,中共党员,哲学博士,现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与伦理学。兼任中国伦理学学会会员,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应用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副主编,《价值论与伦理学丛书》副主编,近年来为研究生与本科生开设“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学”、“家庭伦理学”等多门课程,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曾连续两次被学校授予“教学质量特优教师”称号,获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科研方面,曾在《国外社会科学》、《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2部,翻译著作1部,参编著作2部,参编词典1部。
  • 强以华
  • 强以华,男,安徽南陵人。1977年考入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硕士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博士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任访问学者。  现为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应用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学术顾问,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生所长,《德国哲学与文化丛书》副主编,《价值论与伦理学丛书》副主编,《价值论与伦理学论丛》副主编。曾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邓小平思维方式研究”和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现代经济伦理建设”的研究工作,也主持过湖北省教育厅课题“毛泽东邓小平价值观比较研究”,以及湖北大学相关课题“经济伦理学研究”和“自由主义经济的伦理反思及对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作用”。出版过专著《存在与第一哲学》、《经济伦理学》、《企业:文化与价值》、《企业文化》、,翻译出版过著作《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人类的社会本性》,合编过著作《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比较研究》、《书与社会》等。同时,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年鉴》、《江汉论坛》、《法国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过有关“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经济伦理学”等一批学术论文.
  • 徐祖顺
  • 徐祖顺教授1963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多年来,主要从事乳液聚合及聚合物乳液、功能性聚合物、嵌段(接枝)共聚物、超支化(树形)聚合物、含氟硅聚合物、功能性(纳米)微球、涂料、胶粘剂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和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工作。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Biomateirals、Macromolecules 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 多篇,出版学术专著 2 部,申请发明专利 4 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研制开发新产品6个,并已转让多家企业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联系方式:Email: zushun25@yahoo.com.cn  1. 近几年代表性文章(英文)  【1】 Ziwei Deng, Zipeng Zhen, Xiaoxi Hu, Shuilin Wu, Zushun Xu(通讯作者), Paul K. Chu. Biomaterials, 2011, 32: 4976 ~ 4986, Impact Factor (IF): 7.882  【2】 Xiong Shengdong, Li Ling, Jiang Jiang, Tong Liping, Wu Shuilin, Xu Zushun(通讯作者), Chu Paul K. Biomaterials, 2010, 31: 2673 ~ 2685, IF: 7.882  【3】 Hu Xiaoxi, Li Penghui, Yeung Kelvin W K, Chu Paul K. Wu Shuilin, Xu Zushun(通讯作者).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10, 48: 5961 ~ 5967, SCI收录, IF: 3.894  【4】 Liu Hu, Hu Xiaoxi, Wang Yingxi, Li Xiaoqin, Yi Changfeng, Xu Zushun(通讯作者).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9, 47: 2892 ~ 2904, IF: 3.894  【5】 Xiong Shengdong, Li Ling, Wu Shuilin, Xu Zushun(通讯作者), Chu Paul K.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9, 47: 4895 ~ 4907, IF: 3.894  【6】 Xu Zushun(第1名), Hu Xiaoxi, Li Xiaoqin, Yi Changfeng.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8, 46: 481 ~ 488 , IF: 3.894  【7】 Xu Zushun(第1名), Deng Ziwei, Hu Xiaoxi, Li Lei, Yi Changfeng.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5, 43: 2368 ~ 2376, IF: 3.894  【8】 Yi Changfeng, Deng Ziwei, Xu Zushun(通讯作者). 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 2005, 283: 1259 ~ 1266, IF: 2.443  【9】 Xu Zushun(第1名), Ford W T.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03, 41: 597 ~ 605, IF: 3.894  【10】 Xu Zushun(第1名), Ford W T. Macromolecules, 2002, 35: 7662 ~ 7668, IF: 4.837  2. 著作  (1)徐祖顺,易昌凤编著,聚合物纳米粒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 月  (2)徐祖顺,易昌凤,肖卫东编著,织物用胶粘剂及粘接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 8 月  3. 承担科研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1-2012.12,课题编号:50973027),稀土/聚合物杂化荧光单分散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生物探针应用研究。  (2) 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8.1-2010.12,课题编号:2008BAC32B0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与削减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课题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削减与替代共性技术研究)的子课题。  (3) 主持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9.1-2012.12,项目编号:20094208110002),生物医用稀土/聚合物杂化荧光单分散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  (4) 主持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项目(2010.1-2012.12,项目编号:2010CDA077),憎水耐老化、隔热保温建筑乳胶涂料的研究与开发。  (5) 主持省科技厅创新群体项目(2006.1-2008.12,课题编号:2006ABC012 ),单分散微球及有序周期性材料制备的研究。  (6) 主持省科技厅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2004.1-2006.12, 课题编号:2004ABB003),有序周期性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7) 主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2005.1-2007.12),功能性纳米微球及新型聚合物乳液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
  • 王贤保
  • 王贤保,湖北随州人,博士,湖北大学"琴园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大学教授委员会常任委员,湖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湖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纳米学会会员,武汉欧美同学会理事,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和中国化学化工学会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通信地址:武汉市 武昌友谊大道368#-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27 88662132  电子邮箱:wxb@hubu.edu.cn
  • 吴水林
  •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shuilin.wu@hubu.edu.cn, sxwsl1976@163.com  电话:88661729  吴水林, 教授, 湖北省 “百人计划” 特聘专家, 湖北省 “楚天学者计划” 楚天学子。2007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入选湖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次计划 “百人计划” 。长期从事生物医用材料及其表面改性研究,在人工骨支架材料、纳米仿生支架材料以及人工骨组织工程,界面生物学等领域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在Nano Letters (影响因子13.198), Biomaterials (影响因子7.404), Acta Materialia (影响因子3.755)等相关领域国际顶级及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2篇,所发表的论文被包括Nature Publishing Group-Asia Materials, 《科学时报》等在内的国内外多家著名学术媒体作为研究亮点高度评价,研究成果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FDA前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生物材料学家Robert Langer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大篇幅引用。被包括 Nature Nano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Report等在内的SCI期刊截止目前共引用超过400多次,他引超过360次。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以及武汉市科技局“晨光计划”等在内的多项基金。  代表性论文  1. Book Chapter, invited, 2012, IGI Global(第1署名)  2. Book Chapter, invited, 2011, Pan Stanford Publishing (第1署名)  3. Book Chapter, invited, 2010, Nova Science Publishers(第1署名)  4. MRS Proceeding, invited, 2009,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第1署名)  5. Biomaterials, 2011, 影响因子 7.404 (通讯作者)  6. Acta Biomaterialia, 2011, 影响因子 4.865(第1署名)  7. Nano Letters, 2008, 影响因子 13.198 (第1署名)  8.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1, 影响因子 4.525(第1署名)  9.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9, 影响因子 2.59 (第1署名)  10. Acta Materialia, 2007, 影响因子 3.755 (第1署名)
  • 卢红兵
  • 卢红兵:男,1980年生,博士, 硕士生导师  E-mail: hongbinglu@yahoo.cn hbinglu@hotmail.com  办公地点: 材料学院5002室  主要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0-2004:湖北大学物电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4-2009:武汉大学物理学院硕博连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9-至今:湖北大学材料学院,工作;  2010-2011:德国莱比锡表面改性研究所(Leibniz-Institut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一直从事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制备及物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探索其在气敏、光催化、太阳能电池及存储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No. 11105047,25万);湖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一项(2万);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一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湖北省,武汉市科研项目多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  2. 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改性及其应用研究;  3. 光催化应用研究;  4. 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存储器件研究。  发表文章:  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1篇,EI论文1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Nano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4篇。(IF=2011年影响因子)  1 H. B. Lu, E. Thelander, J. W. Gerlach, D. Hirsch, U. Decker, and B Rauschenbach, Appl. Phys. Lett. 101, 031905 (2012). (SCI, IF=3.841)  2 H. B. Lu, et al, Physica Status Solidi (2012, Accepted) (SCI)  3 H. B. Lu, B. H. Dong, L. Zhao, S. M. Wang, Z. X. Xu, and J. C. Li,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2012, Accepted). (SCI, IF=0.927)  4 H. B. Lu, S. M. Wang, L. Zhao, B. H. Dong, Z. X. Xu, and J. C. Li, RSC Advances 2, 3374 (2012). (SCI)  5 H. B. Lu, S. M. Wang, L. Zhao, J. C. Li, B. H. Dong, and Z. X. Xu, J. Mater. Chem. 21, 4228 (2011). (SCI, IF= 5.9)  6 H. B. Lu, S. M. Wang, B. H. Dong, Z. X. Xu, L. Zhao, and J. C. Li, J. Phys. Soc. Jpn. 79, 094802 (2010). (SCI, IF= 2.905)  7 H. B. Lu, L. Liao, J. C. Li, M. Shuai, and Y. L. Liu, Appl. Phys. Lett. 92, 093102 (2008). (SCI, IF=3.841)  8 H. B. Lu, H. Li, L. Liao, Y. Tian, M. Shuai, J. C. Li, M. Fhu, Q. Fu, and B. P. Zhu, Nanotechnology 19, 045605 (2008). (SCI, IF=3.652)  9 H. B. Lu, L. Liao, H. Li, D. F. Wang, Y. Tian, J. C. Li, Q. Fu, B. P. Zhu, and Y. Wu, Eur. J. Inorg. Chem. 17, 2727 (2008). (SCI, IF=2.910)  10 H. B. Lu, L. Liao, H. Li, Y. Tian, D. F. Wang, J. C. Li, Q. Fu, B. P. Zhu, and Y. Wu, Mater. Lett. 62, 3928 (2008). (SCI, IF=2.120)  11 H. B. Lu, L. Liao, H. Li, Y. Tian, D. F. Wang, J. C. Li, B. P. Zhu, and Y. Wu, Solid State Commun. 147, 57 (2008). (SCI, IF=1.981)  12 H. B. Lu, L. Liao, H. Li, D. F. Wang, J. C. Li, Q. Fu, B. P. Zhu, and Y. Wu, Physica E 40, 2931 (2008). (SCI, IF=1.304)  13 H. B. Lu, L. Liao, H. Li, Y. Tian, J. C. Li, D. F. Wang, and B. P. Zhu, J. Phys. Chem. C 111, 10273 (2007). (SCI, IF=4.524)  14 H. B. Lu, L. Liao, J. C. Li, D. F. Wang, H. He, Q. Fu, L. Xu, and Y. Tian, J. Phys. Chem. B 110, 23211 (2006). (SCI, IF=3.603)  15 G. T. Dai, L. Zhao, J. Li, L. Wan, F. Hu, Z. X. Xu, B. H. Dong, H. B. Lu, S. M. Wang, and J. G. Yu,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365, 46 (2012). (SCI, IF=3.068)  16 B. H. Dong, T. Jiang, Z. X. Xu, H. B. Lu, and S. M. Wang, in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Pts 1-3 (2011), Vol. 194-196, pp. 610. (SCI)  17 赵丽, 戴国田, 王世敏, 卢红兵, 董兵海, 许祖勋, and 余家国, 硅酸盐学报 39, 963 (2011). (EI)  18 Y. Tian, H. B. Lu, Y. Wu, and J. C. Li, Mater. Sci. Technol. 26, 1248 (2010). (SCI, IF=0.709)  19 Y. Tian, H. B. Lu, J. C. Li, Y. Wu, and Q. A. Fu, Physica E 43, 410 (2010). (SCI, IF=1.304)  20 D. F. Wang, H. B. Lu, J. C. Li, Y. Wu, Y. Tian, and Y. P. Lee, Mater. Res. Bull. 44, 41 (2009). (SCI, IF=2.146)  21 Y. Tian, H. B. Lu, L. Liao, J. C. Li, Y. Wu, and Q. Fu, Physica E 41, 729 (2009). (SCI, IF=1.304)  22 Y. Tian, H. B. Lu, L. Liao, J. C. Li, and C. Liu, Solid State Commun. 149, 456 (2009). (SCI, IF=1.981)  23 H. J. Wang, C. W. Zou, B. Yang, H. B. Lu, C. X. Tian, H. J. Yang, M. Li, C. S. Liu, D. J. Fu, and J. R. Liu, Electrochem. Commun. 11, 2019 (2009). (SCI, IF=4.287)  24 L. Liao, H. B. Lu, M. Shuai, J. C. Li, Y. L. Liu, C. Liu, Z. X. Shen, and T. Yu, Nanotechnology 19, 175501 (2008). (SCI, IF=3.652)  25 Y. Tian, H. B. Lu, D. F. Wang, J. C. Li, M. Shuai, and Q. Fu, J. Phys. Soc. Jpn. 77, 074603 (2008). (SCI, IF= 2.905)  26 M. Shuai, L. Liao, H. B. Lu, L. Zhang, J. C. Li, and D. J. Fu, J. Phys. D-Appl. Phys. 41, 135010 (2008). (SCI, IF= 2.109)  27 L. Liao, H. X. Mai, Q. Yuan, H. B. Lu, J. C. Li, C. Liu, C. H. Yan, Z. X. Shen, and T. Yu, J. Phys. Chem. C 112, 9061 (2008). (SCI, IF=4.524)  28 H. Li, J. P. Sang, C. Liu, H. B. Lu, and J. C. Cao, Cent. Eur. J. Phys. 6, 638 (2008). (SCI, IF=0.696)  29 L. Liao, H. B. Lu, L. Zhang, M. Shuai, J. C. Li, C. Liu, D. J. Fu, and F. Ren, J. Appl. Phys. 102, 114307 (2007). (SCI, IF=2.079)  30 L. Liao, H. B. Lu, J. C. Li, C. Liu, D. J. Fu, and Y. L. Liu, Appl. Phys. Lett. 91, 173110 (2007). (SCI, IF=3.841)  31 L. Liao, H. B. Lu, J. C. Li, H. He, D. F. Wang, D. J. Fu, C. Liu, and W. F. Zhang, J. Phys. Chem. C 111, 1900 (2007). (SCI, IF=4.524)  32 L. Liao, W. F. Zhang, H. B. Lu, J. C. Li, D. F. Wang, C. Liu, and D. J. Fu, Nanotechnology 18, 225703 (2007). (SCI, IF=3.652)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 电话:
    %u0030%u0032%u0037—%u0038%u0038%u0036%u0036%u0033%u0030%u0036%u0030
  • 邮编:
    430062
相关推荐
西南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南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成都理工大学师资好不好,成都理工大学师资怎么样 西藏藏医学院师资好不好,西藏藏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西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西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云南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云南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贵州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贵州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